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范仲淹的故事

时间:2024-04-10 10:30:51
范仲淹的故事[本文共24697字]

范仲淹的故事 优选30篇 由会员“花花”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范仲淹的故事篇2:范仲淹的故事篇3:范仲淹的故事篇4:范仲淹的故事篇5:范仲淹的故事篇6:范仲淹的故事篇7:范仲淹的故事篇8:范仲淹的故事篇9:范仲淹的故事篇10:范仲淹的故事篇11:范仲淹的故事篇12:范仲淹的故事篇13:范仲淹的故事篇14:范仲淹的故事篇15:范仲淹的故事篇17:范仲淹的故事篇18:范仲淹的故事篇19:范仲淹的故事篇20:范仲淹的故事篇21:范仲淹的故事篇22:范仲淹的故事篇23:范仲淹的故事篇24:范仲淹的故事篇25:范仲淹的故事篇26:范仲淹的故事篇27:范仲淹的故事篇28:范仲淹的故事篇29:范仲淹的故事篇30:范仲淹的故事【正文】

篇1:范仲淹的故事

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头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我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景,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篇2:范仲淹的故事

自幼孤贫勤学苦读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一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我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能够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很多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景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此刻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最终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经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方恢复了原先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篇3:范仲淹的故事

后面还有多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xx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xx资料,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篇4:范仲淹的故事

几起几落百折不挠

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余年,一向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他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并且干得很有成缚。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各州,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退潮以后,过去的良田都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这件事本来不属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之内,但他进取向上反映,提议修复捍海堤。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个修堤。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里的捍海堤最终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埸。2600户外逃居民也纷纷回到家园恢复生产,原先葭苇苍茫的荒地,又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祠堂,并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灾区中心兴化县的人民往往以范为姓。

由于范仲淹有此政绩,便调到中央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得失和民间利病,又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斗争,犯颜直谏。他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傀儡,便批 ……此处隐藏22089个字……风光的诗篇。广德人说,石龙山的长乐洞,早在两汉时期,就是人们的游览胜地,又称“广德埋藏”。范仲淹到广德的第二年,即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冬天,他邀约广德友朋数人,专程去游览长乐洞。该洞迂回曲折,深邃莫测,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神功造化。范仲淹一行借助火把照明,观赏洞内神奇壮观的景色,禁不住惊叹叫绝,真乃人间仙境。出洞后,范仲淹激动不已,欣然命笔,题写了“跫然岩”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跫(qiong穷)然者,脚步声也。在幽静的洞穴内,人的脚步声显得异常清晰有力,大有空谷足音之感。不久,同去的广德友朋将题词刻在洞内石壁上,上款是“大中祥符丙辰仲冬”,落款是“宋进士朱说”。这件事,范仲淹离开以后,无人提及,之后的《广德州志》没有记载过。明代冯梦龙尽管把“广德埋藏”与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为“天下四绝”,大抵因为“朱说”的名字太生疏,无人知晓“朱说”就是范仲淹,所以也没有文字涉及。往事越千年,直到1986年广德人发展旅游业,开发太极洞(即长乐洞),才第一次发现范仲淹的题词石刻,成了太极洞景区内人们争相观赏的一大景观。这可真是广德埋藏

千年的珍宝啊!

篇26: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xx家、军事家、文学家。年少时家贫但十分好学,对天下有自我的抱负追求,常常勉励自我:“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在乐。

范仲淹在二十多岁离开家,来到应天府书院苦读学习。五年之后考取了进士。做官之后,范仲淹一向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权力参与国家大事,自我的才华始终无法得到展示。在三十四岁时,他向上级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盐水治水的成功证明了范仲淹的才华,这一举动深得百姓的好评。

在位期间,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到了贬职。出任秘阁校理,几次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的弊端,所以被贬为通判。等章太后去世后,范仲淹任左司谏,因批评仁宗荒地废除皇后被贬到睦州。在任国子监时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

任职期间范仲淹还经过自我的才干修复了同西夏的关系,使得边关外无一失。由于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的汗马功劳,范仲淹被提升为参知政事,这个升迁为他实现自我的改革梦想创造了条件。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但没到一年,就惨遭夭折。原因是改革出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勾结下,改革以失败而告知。范仲淹也所以被罢免参加政事。

范仲淹六十三岁,疾病缠身,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可是在徐州中途,因病加重,与世长辞。

范仲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名篇《岳阳楼记》。

篇27:范仲淹的故事

莫莫莫观音堂

此刻苏州的西园戒幢律寺有一个堂,那个堂历史上就是范仲淹拿出他自我的俸禄来建的。

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死了以后就托梦给他,说:“此刻在鬼道之中,没有自由,很苦,要请儿子帮她到西园寺请一些法师们来诵《金刚经》。”

范仲淹梦醒以后,他很孝顺,就很急,很早就跑到西园寺去了,去到客堂请求知客师帮他安排几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来回向免离恶道之苦,寺院就安排了七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诵到上午十点钟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里面一位做饭的法师,他就端了供饭供菜,端过来献在供桌上。摆好以后,他拿着盘子准备走,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那位法师站在旁边看了一段就走了,因为厨房里面还有事。

当天晚上就有感应,范仲淹梦到他的母亲现一个天人相(前面是鬼相)来跟他说:“儿子,你到西园寺这次安排诵《金刚经》十分好,很有感应,母亲也所以而超度出来,已经得生天道。并且因为你的孝顺心、至诚心,感得观世音菩萨现身为我诵了半卷《金刚经》,所以超度得很快。”做到那里梦就醒了,范仲淹立刻就起来礼拜观世音菩萨。

第二天一清早又赶去西园寺,一去到以后就跟知客师说:“知客师,能不能够麻烦你把昨日帮我们家里诵经的那些法师们都请到客堂来,我要感激他们!”

知客师就很高兴,把那些法师们都请过来,范仲淹立刻就站起来说:“感激诸位法师!可是弟子想请问一下,昨日是哪一位法师帮我母亲诵《金刚经》只诵了半卷?”

法师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很害怕说:“没有啊,你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我们帮你家里诵经是最用功,最清净的,绝对不敢只诵半部,我们都是诵完整的,没有说诵半部的。”

刚好厨房里面做饭的那位师父走过来了,他就答了一句,说:“哦,昨日那是我,我去送供饭、供菜,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我站在旁边就看了半卷,厨房里还有事,还要烧火,我就先走了。”

范仲淹就明白这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立刻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莫、莫、莫!”然后腾空而去。所以观世音菩萨他以往示现为很普通的法师,乃至于在厨房里面烧火。范仲淹他就十分欢喜,把他自我做官的俸禄捐献出来,就请西园戒幢律寺帮他专门建了一个堂,叫做莫莫观音堂。

篇28:范仲淹的故事

舍宅为寺

范仲淹晚年又将自我舍宅改为天平寺,延请浮山远禅师来住持。

篇29:范仲淹的故事

父子同心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那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立刻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麼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最终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忙他,然后他就说:可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能够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篇30:范仲淹的故事

发米赈灾

宋朝的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孩子。在他掌管庆州的时候,有一年闹饥荒,饿莩满路。范纯仁请发常平的大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上奏才能够发米。范纯仁说: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发,济什么事。你们不必担忧,有罪我来担代。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之后范纯仁官拜宰相。

【小编简评】

范仲淹的故事 优选3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范仲淹的故事范文。

【网友评价】

作者的才华让我吃惊。

《范仲淹的故事[本文共246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