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时间:2024-05-14 08:27:42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本文共4705字]

导语: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师资格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知识1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①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

② 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③ 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④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⑤ 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⑥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

⑦ 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

1.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3.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 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

“万物有灵论”。

②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 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

④ 没有守恒概念。 ⑤ 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②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③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③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 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

③ 内化学说

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

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

学前期(3-6、7岁):主动--内疚

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教师资格证知识2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1.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2.实质: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 “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

③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

④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

⑤ “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系。

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 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 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

④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

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

①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6.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7.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二、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能力差异:①

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2.方式差异:

① 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 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④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 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教师资格证知识3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教师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5)身体素养。

10.简述教师所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文化知识

11.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14.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7.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指导的认识

1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9.教学过程的结构(或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20.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本文共470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